文章摘要:3月28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向中外记者介绍“十一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 杜玉波指出,“十一五”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极不平凡、十分关键的五年,取得了四大标志性成就: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3月27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向中外记者介绍“十一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
杜玉波指出,“十一五”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极不平凡、十分关键的五年,取得了四大标志性成就: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确保了所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有学上;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基本相当;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缩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受教育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我国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教育规划纲要。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教育系统齐心协力营造的教育发展良好氛围中,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就显著。义务教育普及巩固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国初中三年巩固率达94%。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比2005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毛入学率达到82.5%,比2005年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资助政策体系,目前每年资助近1.8亿名学生,2010年资助经费达510多亿元。
“十一五”期间的各项教育改革迈出新步伐。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管理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取得突破,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区域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取得初步成效,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全面开展。适应时代需求,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立实施。
高等教育对科技创新的贡献在“十一五”期间更加显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前列,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初步形成,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科学技术三大奖一半出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三分之二成果由高校完成,普通高校获得授权的专利数较2005年增长了4倍多。
教育基础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农村幼儿园、边远地区教师周转宿舍、特色学科建设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又相继启动实施。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国农村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较2005年提高了30.4个百分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增加,普通高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比例较2005年提高了12.4个百分点。中西部农村学校教学一线的特岗教师已达12.4万名。
教育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我国与世界主要和国际组织教育合作交流日益机制化,与发展中的合作日益加强,2009年来华留学生规模比2005年增长50.6%。
受过教育的年轻一代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体。“十一五”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向社会输送了6000多万名毕业生。据初步测算,目前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2.7年,其中受过高中阶段以上教育的比例达67%,主要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6年。
杜玉波表示,教育的发展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上了新台阶,有力地支撑了“十一五”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