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满足游客旅游活动各个方面的需要,旅游六大要素(吃、······
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满足游客旅游活动各个方面的需要,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之中,餐饮是保证游客旅游行程能够持续进行的基础性支撑要素,游客途中或在旅游目的地的饮食状况直接影响其对该次旅游行程满意度的评价。随着旅游者生活水平和消费质量的提高,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而是希望尽情地品尝各地的美食佳肴,欣赏饮食文化,以满足人们求新、猎奇的心理和审美观等多方面的需求。以往“只要吃饱”的观念已悄然向“还要吃好”、“还要特色”等方面转变,数千年以来我国深厚的饮食文化从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逐渐升华为人类的一项文明享受。从四川、重庆等地的旅游资源开发情况来看,餐饮美食文化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吸引物之一。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齐鲁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菜的知名度之高和内容之丰富,足以承担满足游客“齐鲁游”食欲的任务。但是当前我省鲁菜产业的发展与大旅游产业发展不相匹配,出现诸如大旅游业的工作重点大都放在旅游景点的建设方面,而忽略了吃的要素;老字号餐饮名不符实、透支特色旅游餐饮的无形文化价值;主题筵席、农家乐、渔家乐等餐饮文化体现与整合不够深入;旅游餐饮从当地餐饮消费市场中被分离、边缘化;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包装,在大旅游产业中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导致我省当前旅游餐饮产业在全国缺乏影响力。
随着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研究开发鲁菜产业的目的应该是让旅游者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更深地为齐鲁饮食的传奇色彩、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
山东省鲁菜产业发展的基础
经过几千年的积累,随着历史的演变,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交通的发达,鲁菜形成了以内陆的济南为代表的宫廷菜、以胶东沿海为代表的海鲜菜和以孔府菜为代表的官府菜三大分支为主体的饮食体系,集合了各地的烹调技艺和风味特点的鲁菜独树一帜,独成一派。齐鲁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山东省鲁菜产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
1、优越的地理优势造就了齐鲁独特的饮食文化
鲁菜选料广泛,山珍海鲜,瓜果菜蔬入厨皆能烹制成美味。富饶的齐鲁大地为鲁菜提供了优质原料,如黄河鲤鱼、微山湖野鸭、莱州对虾、荣成干贝、章丘大葱、龙口粉丝、烟台苹果、莱阳梨,无不名闻遐迩;《齐民要术》中丰富的农副产品种植加工的经验使丰富的物产成为盘中美食成为可能;更兼交通便利,商业繁华,各地奇珍异品前来客串,这些均为鲁菜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谷、菜、果、禽畜、调味品应有尽有,使得鲁菜积累了上百种菜肴款式。
2、优越的人文优势造就了齐鲁独特的饮食文化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思想深深影响了齐鲁的饮食文化,为鲁菜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齐桓公的宠臣易牙,就曾是以“善和五味”而著称的名厨;南北朝时的贾思勰在其著作《齐民要术》中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烹饪技术做了比较系统的总结,记下了众多名菜做法,反映了当时鲁菜发展的高超技艺;唐代临淄人段文昌,精于饮食,并自己编制食经五十卷;到了宋代,宋都汴梁称的“北食”(也就是现在鲁菜的别称),已经初具规模;到了明清两代已经成为御宴主体,并在四大菜系中独占鳌头。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体现了山东人性格坦诚,热情好客;“大块吃肉、大口喝酒”体现了山东人的直率、豪爽;鲁菜讲究原味,不杂味混合,大方而纯正,给人以直露胸怀、率朴纯真之感,是山东人从不掩饰、纯真质朴的性格展示。
3、鲁菜原料选择中蕴含的养生思想
有人说鲁菜厨师善于做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菜肴,擅长用高档材料做出厚味大菜,似乎不符合膳食搭配的原则。但脱离了中国北方的地域特点进行鲁菜的营养评价有欠公道。
中国的北方地区冬春季节温度经常在10℃以下,属于低温环境。在古代没有暖气、室内温度偏低的情况下,寒冷环境使人体热能消耗增加,基础代谢升高,且低温下的寒战及对笨重防寒衣物的支持又加大了能量消耗。因此膳食供给应比常温下增加10~15%,脂肪比例应适当提高,可占总热能的35~40%,蛋白质占总热能的13~15%,动物蛋白较好在50~65%,碳水化合物不低于总热能50%。而丰富的蔬菜瓜果可通过冷藏保鲜或制作蜜饯、果脯、腌菜等提供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与现代营养理论并无违背。当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变化,人的体质较从前有了差别,食谱的适当倾斜,减少脂肪摄入,多引进绿色蔬菜在鲁菜的改革中也是必要的。
鲁菜常采用的高档原料均为传统养生补益之品,体现了鲁菜注重养生的特点,如燕窝、鱼翅、灵芝等山珍海味等,多为高蛋白、低脂肪,具滋补、美容、健脑功能的养生佳品。鱼、虾、海参等多为养阳温热之品,多食有生热之嫌,燕窝、贝类、螃蟹多为滋阴寒凉之物,常食有积冷之弊,但鲁菜的宴席往往将它们有机结合,配以蘑菇、豆腐、时蔬等,营养与保健价值得以完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