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仅依靠单一的传统农业,发展到今天以电子工业、信息产业为支柱的主导经济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的奇迹。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职业教育是台湾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台湾地区在构建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既吸纳了现代西方职业教育先进的理念,又借助于东方儒家文化崇尚读书、追求学历的传统,成功地建立起与普通教育并重并立、上下衔接、相互沟通的独具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产教融合、科研创新、教学管理等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学到真本领。台湾地区的一般职业教育院校理论教学仅占30%左右,而实践教学却占70%左右。学生大部分时间是进行现场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到有关单位实习。课程时间安排偏重技能训练和实习,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也很好,设施、设备很先进,而且大部分都是合作企业赠送或校本开发研制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学生有机会在学校环境中对未来的工作有直观和切身的体验,在就业前已有了足够的信心和心理准备,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特色办学模式畅通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一是注重学生品行教育,比如万能科技大学提出了“整合人文通识与科技,以培育具有现代专业知识、人文艺术涵养及国际视野的经济建设人才为目标”,北台湾科技学院提倡“改善伦理品德教育,增进社会和谐;建立优质教学环境,以教为尊;规划人文与科技之校园,建造亲和校园”等,都反映了他们对学生品行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视。二是台湾地区职业教育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北台湾科技学院的办学特色是“一毕(一张毕业证书)、二语(两种语言能力)、三奖(三项获奖)、四证(四张相关证照)”,所有学生通过学校的技能培训,在毕业时都具有多种职业技能,能适应多个工作。三是倡导校企联合,走产教融合的道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就业率。在校企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企业运用学校资源以促进发展;学校利用企业资源推动教学活动,将学生的学习环境扩展到工作场所,学生在校期间就练就了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所以毕业生就业十分容易。
“双师型”教师为社会培养了实用型人才。直接从企业聘请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任课教师,使“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成为现实。台湾地区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通过招聘而来,要求具备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具体条件包括“必须有5年的教学经验和4年的‘产业年资’(实践工作)”。这些教师不但学历层次高,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有高级工程师、公司经理、新闻记者、科研人员、政府部门的顾问等。这样的教师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这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助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台湾地区早期的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很小,但由于经济的发展急需各种实用型人才,台湾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传统工商产业逐步被高科技产业取代。原有技术人才渐渐无法适应产业升级的技术能力需求,导致技术人才的供需失调。为此,他们提出了职教改革的思路;构建一个与普通教育相互衔接、内部相对完整、与终身教育有机统一的开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其目标就是配合产业结构快速调整所需的人才培育。在产业结构调整之后,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必须担负起培养更多符合产业界需要的技术人才。台湾地区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并成为独立的教育体系是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密不可分的。
通过仔细比对和深入研究,九江职业大学和他们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九江职业大学提出了“三个主动适应”(主动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发展战略相适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不断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创新,形成了“两个结合(课程与岗位、技能相结合)、双证并举(毕业证与技能资格证并举)”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和企业精神教育结合,贯彻“重品行、宽知识、厚基础、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努力培养面向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此外,双方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培养“双师型”教师和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也有着共同点。同时,我校还与台湾万能科技大学签署了交流合作协议,以增进两岸职业教育界的相互沟通,有效共享教学与研究资源,共同提升教育品质和人才竞争力,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互利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