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容易把“炭”与“碳”写错。汉字中先有炭,后有碳。白居易诗“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是对炭的较好解释。炭就是木炭。字典后一页的《元素周期表》里的碳,是非金属元素,化学传入中国,才有这个“碳”字。
碳的知名度从来没有今天这么响亮。前不久联合国在瑞典的哥本哈根开了气候大会,60亿人热议碳排放。我们看到的汽车尾气和烟囱冒烟就是碳排放。但不限于此,还有更广阔的碳的世界。
碳的世界包括空气。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碳的世界包括植物。植物生长靠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碳,固定在植物的机体之内。
碳的世界包括人和动物。人和动物的食物之源是植物,所以人和动物的机体也是由碳构成的。
碳的世界包括煤炭和石油。几亿年前发生的地壳运动,把植物埋在了地层深处,缺氧、高压,植物就变成了煤炭和石油,其主要成分就是碳。
“石油”这个词早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沈括当过延州知州,相当于现在延安市市长。在此他发现了石油,并用石油代替松木制墨,用于写字。他写道:“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里指制墨,不是指用做燃料。近代以来国内外无数著名学者硬说沈括预言了石油工业,是对他错误的美化。“煤炭”这个词早见于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他写道:“上古以书字,谓之石墨,今俗呼为煤炭,煤、墨音相近也。”原来,煤炭早也是用来写字的,称为石墨,因为“墨”和“煤”发音相近,民间便呼为“煤炭”。煤炭与木炭相对应。李时珍记载煤炭,是因为它可入药:研末厚敷,可止金疮出血;研末醋熬,可消腹中积滞;研末与巴豆配伍可治月经不通。
煤炭在240年前派上大用场。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蒸汽机发动了工业革命。而150年前,美国打出了第一口油井,从此石油给工业革命插上了翅膀。
本来,在工业革命以前,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消耗和产生是平衡的。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了二氧化碳,但是植物也有呼吸作用,像人和动物一样也会呼出二氧化碳,另外,人、动物、植物的燃烧和腐烂也产生二氧化碳。工业革命打破了这种平衡,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都集中在地表就好了,那样,光合作用就可以把更多的碳固定在植物体内。可是它们都跑到15公里以外的太空去了。二氧化碳比氧气更容易透过太阳光,浓度越高,透过太阳光越多;二氧化碳比氧气更容易吸收地球表面反射的太阳光,而且像面镜子,又反射回地面,浓度越高,反射回去的越多。这便把地球变成了一座温室大棚。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气温上升了1℃多,似乎不算高,但是不均衡,在高纬度地区气温上升得快,这使北极冰川加快了融化。冰川就是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川,除了北极、南极,高海拔山脉之巅皆为冰川。如“乞力马扎罗的雪”,“飞起玉龙三百万”的“莽昆仑”,世界屋脊珠穆朗玛,等等。冰川含水量远远大于江河湖泊,气温上升,冰川融化,必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若北极、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将上升70米,将淹没全世界一半人口的居住地,纽约只能看见自由女神的手,巴黎只能看见埃菲尔铁塔塔尖,英国、荷兰不复存在,中国沿海上百座城市将沦为泽国。眼下,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国正面临灭顶之灾。
气温上升,还将使干旱地区更干旱,使大多数细菌、病毒繁殖更快,传播更多疾病,使大多数昆虫繁殖更快,形成虫灾,吃掉更多绿色植物。
其实地球这座温室的“薄膜”由6种气体构成,二氧化碳只是其中之一,但却是多的,其他5种气体加在一起,也没有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强,所以就把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的总代表。
二氧化碳已经取代小行星、外星人成为地球实实在在的灾难,所以全世界达成共识,要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
这个时候,有的营养学家也来赶时髦,重提30年前的低碳饮食。所谓低碳饮食,就是不吃碳水化合物,只吃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就是粮食,含碳多,而蛋白质就是肉蛋奶,含碳少。这听起来好像与低碳经济异曲同工,其实大相径庭。肉的确比粮食低碳,但是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动物吃粮食转化来的,几斤粮食才转化一斤肉,人只吃肉等于消耗了更多的粮食。这不是低碳饮食,而是高碳饮食。
关于饮食,一切深奥的新兴理论都是片面的,正确的理论永远是浅显的,这便是:粗细搭配,荤素搭配与杂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