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5月19日,《云南日报》发表了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的署名文章,题为《关于云南省中小学集中办学和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调查······
5月19日,《云南日报》发表了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的署名文章,题为《关于云南省中小学集中办学和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山东新东方烹饪学校摘抄部分文章如下: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类教育都要高度重视,都要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情况看,积极推进中小学集中办学和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当前我省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实施中小学集中办学和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中小学集中办学和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实现和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中小学集中办学和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对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云南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一是摆脱贫困改善民生的必然选择。云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劳动者整体素质较低。只有通过中小学集中办学和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提高办学质量,让上不了高中和大学的孩子都能接受职业教育、拥有一技之长,引导和鼓励那些交通条件差、生态脆弱、环境恶劣地区的孩子从大山中走出来,逐步把家里人带出来,在城镇安居就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加快各族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二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基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有力支撑。但我省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农村人力资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严重滞后。只有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教育规模、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教育水平,让受教育者,尤其是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的孩子享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才能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化,并有效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改善办学环境促进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山区农村中小学校舍土木结构数量大、建设标准低、分布地域广、抗灾能力弱、受灾损失重,危房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县级职业学校校舍面积严重不足,广大山区农村的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很难保障他们健康成长。只有通过中小学集中办学和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加快D级危房改造,加大寄宿制学校和职教中心建设力度,才能进一步改善贫困山区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提高贫困山区、边境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举措。由于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经济社会、战争创伤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山区农村和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长期滞后。2009年,山区农村和边境民族地区初中升学率比全省低25个百分点,大多数学生读完初中后就闲居在家,这是造成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和群众贫困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办法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但职业教育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发展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一是发展规模不足。2009年,全省初中毕业生62万人,升入高中阶段学习的仅有39万人,有23万人未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二是专业课教师严重缺乏。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56.2万人,专任教师19189人,生师比29.3:1,与教育部16:1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中职学校校均规模已超过1770人,但校均校舍面积只有1.67万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仅8.96平方米,远低于16平方米的标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已成为解决山区农村、边境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燃眉之急和长远大计。
通过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改善了办学环境、扩大了招生规模,探索了产教融合和市场化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我们在调研时了解到,一些地方和职业学校在多渠道增加投入、多途径开展合作、多模式拓宽路子等方面,探索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一是改善办学环境,扩大招生规模。如曲靖市采取政府投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盘活资产筹一点、市场化运作融一点、政策扶持补一点的“五点”办法,大力建设职教中心,截至2009年底,已建成学校房屋53栋、竣工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在校生规模达119240人,普职比由2008年的1:0.73上升到1:0.94。二是推进产教融合,增强发展后劲。如玉溪市先后成立了工贸职教集团、旅游职教集团和烟草职教集团,在拓宽合作领域、扩大合作效果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09年,仅工贸职教集团的成员单位就发展到34家,联办企业延伸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与龙头学校保持联系的非成员单位遍及全国230多家企业。三是完善教学体系,创新发展模式。如曲靖市麒麟区职业技术学校按照“社会需要设置专业、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的思路,及时开设了园艺与花卉、航空服务、高铁乘务等55个专业,先后与省内外上百家企业、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联合设立了48家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实习基地,与韩国骊州、新星和大邱艺术大学达成合作办学协议,互派留学生。近几年,该校学生全部顶岗实习、就业率达98%以上,目前有366个教学班、在校生24400余人,规模居全国第二、西部第一,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